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 Edition)

导语

  • 杂粮之光:从田间沃土到健康餐桌的科技征程

    刁现民;

    <正>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复杂挑战的当下,杂粮作为我国传统“特色而多样”的粮食作物,正逐渐彰显其独特的价值与潜力。它们不仅是丰富百姓餐桌、满足多样化食物消费需求的重要角色,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杂粮产业的发展,《“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已将发展特色杂粮、优化膳食结构、拓展食物来源提升至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论文集聚焦杂粮的育种创新与遗传改良、绿色高效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三大核心方向,以科技之光照亮谷子、燕麦、藜麦、高粱等作物的振兴之路,为筑牢大国粮仓、赋能健康中国书写杂粮新篇。

    2025年04期 v.45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杂粮育种创新与遗传改良

  • 谷子HMA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表征及其功能预测

    王心悦;陈畅;李康平;黄绒;王君;侯思宇;杨阳;韩渊怀;

    [目的]Heavy metal ATPase(HMA)蛋白参与了植物对多种金属离子的吸收和转运。本研究通过对谷子HMA进行全基因组表征、表达及同源分析以解析其功能。[方法]通过蛋白同源比对和保守结构域筛选谷子HMA基因家族成员;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系统分析了谷子HMA的理化性质、家族扩张、保守基序、系统发育关系及蛋白质分子对接;基于不同浓度Cd、Fe胁迫下的转录组和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其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响应;基于模式物种水稻的同源比对预测了部分SiHMA的功能。[结果]在谷子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2个HMA基因,并将其分为2个亚组,有6个HMA基因参与到2次串联重复(4个基因,占比33.3%)和1次片段复制事件(2个基因,占比16.7%)中。SiHMA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对Cd、Fe胁迫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预测了SiHMA可能的功能,SiHMA5参与细胞中Zn、Cu、Pb和Cd等金属离子的外排过程,SiHMA10可能参与植物体内Cu的装载和运输。[结论]重复事件和片段复制在谷子HMA基因家族扩张和SiHMA功能进化中发挥作用。植物激素、应激胁迫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参与到SiHMA响应非生物胁迫途径中,我们根据同源比较、组织表达特征和前人研究,预测了SiHMA1、SiHMA5、SiHMA6和SiHMA10等基因可能的功能,以上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HMA基因家族及其在谷子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4期 v.45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山西谷子地方品种的品质分析与综合质量评估

    潘怡敏;阳世杰;黄蕊;侯森;王海岗;

    [目的]谷子是重要的杂粮作物,具有耐瘠薄、耐干旱、生育期短等特点。谷子籽粒脱壳后俗称小米,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膳食纤维以及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极高。随着公众对健康品质的意识逐渐提高,筛选出具有高品质的谷子品种变得至关重要。谷子的品质由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决定,但对大量地方品种进行全面的品质分析与综合质量评估的报道较少,限制了高品质谷子的筛选与育种。[方法]从山西省各种植区域挑选312份谷子地方品种进行品质分析,测定4个外观品质指标、7个蒸煮品质指标、3个营养品质指标后,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计算不同谷子品种3类品质的综合得分并进行综合质量评估。[结果]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所有品质指标指数均大于1.00,依次为淀粉含量>低谷黏度>崩解值>峰值黏度>最终黏度>蛋白质含量>回升值>L*>糊化温度>黄色素含量>CCI>糊化时间>a*>b*,表明不同谷子地方品种相关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山西地区312份谷子品种的淀粉含量和黄色素含量越高,其外观品质中的米色越黄、蒸煮品质中的糊化特性越高,适口性越好,进一步表明谷子的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间关系密切。主成分分析将14个指标降维生成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12%,能够基本涵盖地方品种中品质指标的信息。长治市沁源县的小红谷得分排名第1。[结论]312份谷子品种14个品质指标综合评估表明,来自沁源的小红谷品质最高,后期可作为培育优质谷子品种的亲本材料。

    2025年04期 v.45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43个高粱恢复系的株型评价与株高基因效应分析

    张旷野;吴晗;王佳旭;杨琳琳;陈柏志;赵泽阳;段有厚;张志鹏;王艳秋;张飞;柯福来;

    [目的]高粱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与能源作物,株型优化对其产量提升、抗逆性提升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解析高粱亲本系株高性状的遗传基础,为高产、抗逆、宜机收高粱新品种的定向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以43个高粱恢复系为材料,综合表型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与分子标记技术,系统解析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及其育种应用潜力。[结果]供试材料的株高与旗叶间距、穗柄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柄伸长度与穗长负相关。表型聚类分析将群体划分为3类:类群Ⅰ是理想株型育种的核心材料,类群Ⅱ需通过杂交引入显性基因改良株高,类群Ⅲ呈现极端高秆(174.50 cm)与长柄特征,可为生物量提升育种提供独特资源。DW1和DW2基因的显性等位基因(DW1DW1DW2DW2)显著促进株高(双显性基因型株高达152.31 cm),而隐性纯合(dw1dw1dw2dw2)则特异性增加柄伸长度(14.00 cm)与穗柄长度(39.89 cm)。[结论]本研究揭示高粱株高性状中DW1/DW2显性等位基因协同增效株高、隐性纯合特异性调控柄部伸长,为株型定向育种提供理论与材料基础。

    2025年04期 v.45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BSA-seq的高粱柄伸长度QTL定位

    王佳旭;赵泽阳;杨琳琳;陈柏志;柯福来;张飞;朱凯;张旷野;

    [目的]利用BSA-seq技术对高粱柄伸长度进行QTL定位,筛选出具有优良柄伸长度性状的高粱植株,可为高粱骨干品系改良、适宜机械化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柄伸长度存在明显差异的高粱保持系7050B、Tx2925B以及二者去雄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对亲本及群体的柄伸长度进行性状调查,构建长柄伸混池(EL-L)和短柄伸混池(EL-S)并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7050B柄伸长度显著小于Tx2925B,群体的柄伸长度变异系数达到76.1%。EL-L、EL-S、7050B和Tx2925B这4个样本分别检测到SNP变异1 574 836、2 041 538、2 512 953和688 446个,在99%置信水平定位到16个高粱柄伸长度的QTL位点,分别位于1、4、5、8和10号染色体上,其中1号染色体上QTL有9个,4号染色体上有4个,5号、8号和10号染色体上各存在1个,区间内包含基因数在2到1401之间。GO和KEGG数据库分别注释到2748和1779个转录本。[结论]本研究在高粱5条染色体上鉴定出16个与柄伸长度显著相关的QTL位点,为解析高粱柄伸长度遗传机制提供了候选基因资源,同时可为机械化品种选育和骨干品系改良奠定分子基础。

    2025年04期 v.45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Fert-YOLO的高粱育性检测模型研究

    赵泽阳;段有厚;卢峰;柯福来;朱凯;杨琳琳;张飞;

    [目的]高粱作为重要粮食与能源作物,其育性检测对品种选育与产量提升至关重要。但田间复杂背景干扰导致传统检测效率低下,亟需高效精准的检测技术。[方法]本研究基于YOLOv8n提出了一种针对高粱育性的轻量化检测模型Fert-YOLO。首先,使用多种离线数据增强方法,扩充数据多样性,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其次,为了减少网络复杂度的同时有效提升网络对高粱育性的检测能力,使用StarNet替换YOLOv8n的骨干特征提取网络;在特征融合部分,对C2F进行重设计,引入混合局部空间注意力(MLCA)机制,增强网络对有效特征的捕捉能力。最后使用轻量化共享卷积(LSCD)检测头,通过共享卷积层参数,大幅削减模型参数数量,降低模型复杂度。[结果]Fert-YOLO模型在高粱育性检测任务中表现卓越。相较原YOLOv8n模型,其平均精度均值(Map0.5)提升了1.5%,模型对高粱育性的检测精度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浮点运算量(FLOPs)、参数量相较于原模型降低了40.0%和47.8%,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推理速度和部署效率。与其它常见单阶段轻量级检测模型对比,Fert-YOLO在检测精度与模型轻量化方面均展现出明显优势。[结论]本研究成果为田间条件下高粱育性的高效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对推动高粱智能化育种和精准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45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杂粮绿色高效生产

  • 西北旱作区谷子轮作提升作物生产力及土壤肥力

    李凯;王湛;罗世武;杨军学;王勇;张建彤;

    [目的]谷子是旱作区重要作物,但因对谷子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谷子连作障碍问题已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探明不同轮作模式对谷子生长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可为提升谷子产能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连续2年进行试验,以谷子连作3年(M-M)为对照,设置玉米—谷子(C-M)、马铃薯—谷子(P-M)、高粱—谷子(S-M)、糜子—谷子(B-M)4种轮作模式,测定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的变化,综合评价不同轮作模式土壤肥力变化对谷子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连作(M-M)相比,各轮作模式下谷子茎粗增加6.33%~14.02%,穗长增加4.69%~18.41%,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24.49%~47.96%。轮作与连作后,谷子产量依次为S-M>P-M>B-M>C-M>M-M,其中P-M和S-M轮作模式较M-M分别显著增产19.00%、19.27%,主穗重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从2年的土壤养分均值来看,轮作模式均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S-M模式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43.02%,C-M、P-M和S-M模式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6.89%、47.27%、59.53%,土壤肥力的综合评分依次为P-M>S-M>C-M>M-M>B-M。2年的经济效益分析表明,与M-M相比,P-M和S-M轮作模式总产值、纯收入、产投比分别增加23.36%、24.29%、1.75%和10.91%、15.78%、11.95%。[结论]马铃薯—谷子和高粱—谷子2种轮作模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效果明显,提高了土壤肥力,谷田综合生产力明显提升,可促进西北旱作区谷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45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油菜素内酯调控谷子抗旱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杜杰;夏路阳;冯宇;夏清;王文霞;

    [目的]孕穗期干旱胁迫是限制谷子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外源油菜素内酯对孕穗期干旱胁迫下谷子关键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揭示其提高谷子抗旱性的生理调控机制,可为利用油菜素内酯提升谷子抗旱性和产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以‘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人工控水方式,设置对照(CK)、喷施清水后干旱胁迫(DS)、喷施0.1μmol/L油菜素内酯后干旱胁迫(DBR)3个处理组,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产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系统、氮代谢酶和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与DS组相比,DBR的SPAD值、Rubisco活性、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增幅为8.33%~26.15%;叶绿素荧光参数得到显著改善。该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增长13.15%和12.1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增幅为14.62%~31.63%,而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DBR还显著提升了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内源赤霉素(GA3)含量显著增加14.98%,脱落酸(ABA)含量则下降12.86%。最终,DBR使单株产量显著提高16.10%,穗部农艺性状也得到积极改善。[结论]孕穗期干旱胁迫下,外源喷施油菜素内酯能够通过优化光合性能、增强渗透调节能力、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促进氮代谢以及调控内源激素平衡等多重生理途径,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谷子生理代谢的负面效应,进而促进谷子产量形成。

    2025年04期 v.45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改进YOLOv8n的谷子谷瘟病检测方法

    翟正坤;张艺河;闫江林;韩渊怀;张宇波;成丽君;

    [目的]田间背景下谷子谷瘟病的智能化识别环境干扰强、病斑尺度多变,现有研究采用的模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适应性仍需进一步优化。[方法]本研究依托构建的大样本谷瘟病数据集,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的谷瘟病检测模型YOLOv8-SDL。该模型在YOLOv8n基础上,通过强化主干网络特征提取、引入轻量高效上采样增强特征融合能力、引入注意力机制提高模型对重要特征选择能力这3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提升模型在复杂背景下对谷瘟病实例检测的稳定性与准确性。首先,对可切换空洞卷积(SAC)的结构进行优化,在上下文结构中的1×1卷积前添加1层3×3卷积,并结合通道注意力(SE)构建了SE_SAC,将其嵌入主干网络C2f模块中,以强化模型主干网络对病斑区域多尺度特征的提取能力。其次,引入DySample上采样替代邻近插值上采样,利用该上采样的基于点采样的动态上采样策略,在降低模型计算量的同时,减少上采样过程中的特征信息丢失以提高模型的特征融合能力,进而提升模型对小目标病斑的定位精度。最后,在颈部网络引入大可分离核注意力(LSKA),利用该注意力的可分离卷积机制来增强模型对复杂背景中病斑特征的聚焦能力。[结果]YOLOv8-SDL的检测精度为91.5%,mAP@0.5为93.9%,mAP@0.5~0.95达到62.0%,相较于原模型分别提升了4.4%、1.4%和2.2%。[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复杂环境背景下的谷瘟病病害精准检测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持。

    2025年04期 v.45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硒氮互作对燕麦籽粒氨基酸组成与营养价值的影响

    马祥和;张之玄;张丽娜;霍滢睿;尹雪斌;冯美臣;高志强;杨珍平;

    [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对生活品质与营养健康更加重视,市场对燕麦等健康与富硒谷物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探究Se(硒)、N(氮)互作对燕麦籽粒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燕麦氨基酸品质的改良,生产出足Se、更高蛋白与优质氨基酸的燕麦。[方法]以燕麦品种‘晋燕19’为材料,在2022-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土壤基施Se(150 g/hm~2)、N(240 kg/hm~2)、Se+N(Se:150 g/hm~2,N:240 kg/hm~2)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调查花后不同时期籽粒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分含量,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燕麦籽粒蛋白质与氨基酸组分积累差异。[结果]与CK相比,Se+N互作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18.9%~24.7%,总氨基酸含量提升8.5%~48.9%,提升效果均优于单施N肥与单施Se肥。籽粒中检测出的16种氨基酸,除酪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含量的2年平均值皆以Se+N互作下最高,其次是单施N肥,而单施Se肥时仅有缬氨酸、酪氨酸与胱氨酸含量有所提升。此外燕麦籽粒中的限制性氨基酸如赖氨酸、缬氨酸在Se+N处理后,2年平均含量比CK显著提升28.5%和26.5%。氨基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与CK相比,Se+N互作的籽粒氨基酸比例更接近理想蛋白质标准,且有多种必需氨基酸的指数得分(RAA)显著提升;同时Se+N互作后籽粒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在种植第1年由0.45提升为0.66,第2年由0.68提升为0.75,均高于单施Se、N肥,说明Se+N互作后的燕麦籽粒氨基酸组成更佳。[结论]综上,与单施Se和N比较,Se+N互作更能提升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籽粒氨基酸积累量,可促进籽粒中氨基酸尤其是限制性氨基酸如赖氨酸等的含量提升,能有效优化‘晋燕19’燕麦籽粒的氨基酸组成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2025年04期 v.45 8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腐植酸叶面肥对高粱冠层及光合特性调控研究

    杨琳琳;张飞;张裕川;王艳秋;杨毅轩;朱凯;张志鹏;王佳旭;张旷野;卢峰;

    [目的]高粱是全球第5大禾谷类作物,在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地位,但传统高粱栽培过度依赖根系施肥,易加剧环境污染、限制产量。腐植酸可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在高粱中也有应用,但其对高粱光合特性乃至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尚报道较少。研究腐植酸叶面肥对高粱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调控作用,旨在探讨其在光能利用效率与产量形成关系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以‘辽粱1号’(LL1)‘、辽糯10’(LN10)和‘辽粘3号’(LN3)这3个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2022-2024年连续3年进行试验,设置腐植酸叶面肥喷施处理与清水对照,于花期喷施后测定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光合参数、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腐植酸叶面肥处理提高了3个高粱品种的总LAI,增幅为1.26%~5.91%,其中LN3增幅最大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冠层PAR分布模式改变,各层PAR均降低,且下层降幅最大;群体光截获率提高,其中LL1和LN10的增幅分别为1.81%和2.92%,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腐植酸叶面肥明显降低了LL1、LN10冠层下层透光率以及LN3的中层透光率,明显增加了LN10的消光系数。光分布的优化进一步缓解了高粱灌浆期光合衰退现象,表现为净光合速率提高11.66%~13.36%,胞间CO_2浓度降低9.33%~13.86%,气孔导度提升7.03%~17.99%,水分利用率增加4.40%~6.33%;喷施叶面肥后,LL1、LN10和LN3的产量均提高,增幅分别为10.88%、4.47%和6.29%,其中LN3农艺性状优化更为全面。[结论]喷施腐植酸叶面肥可优化高粱冠层结构,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缓解光合衰退,最终促进产量提升,可为利用腐植酸叶面肥进行高粱高效栽培提供理论支持。然而,腐植酸叶面肥的调控效应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探讨其内在调控机制并优化施肥方案。

    2025年04期 v.45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豆种质资源苗期耐旱性鉴定及耐旱种质筛选

    杨帆;王康乐;刘昱希;赵子涵;王晗;张心瑜;张蕾;刘冬晔;魏爱丽;

    [目的]绿豆是重要的药食同源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随着种植业结构优化和公众保健理念及膳食结构的改变,市场对绿豆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山西省是我国绿豆主产区之一,但当地自然降雨量少,干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筛选耐旱绿豆种质资源对于促进旱地利用及产业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方法]本研究以35份绿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10%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绿豆幼苗进行处理,之后测定绿豆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根表面积等12项形态指标和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叶绿素、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等10项生理指标。计算各品系的耐旱系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结合隶属函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35份绿豆品系的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依据绿豆苗期耐旱性分级标准和耐旱性综合评价结果,将35份绿豆品系划分为高耐旱、耐旱、中耐旱、对干旱敏感和对干旱高敏感5个等级。筛选出1份高耐旱绿豆品系(529),9份耐旱绿豆品系(311、360、368、386、500、307、751、92和940),14份中耐旱绿豆品系,7份对干旱敏感绿豆品系和4份对干旱高敏感绿豆品系。[结论]本研究从35份绿豆品系中筛选出1份高耐旱性和9份耐旱性绿豆品系,这些耐旱性强的绿豆种质资源可为绿豆的种植实践与产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绿豆产业在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山西省旱地高效利用。

    2025年04期 v.45 11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杂粮加工技术研发

  • 晋白糯1号全高粱面海绵蛋糕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评价

    孙美红;王蓉;高振峰;白文斌;

    [目的]开发全高粱面海绵蛋糕产品和鉴选优质食用品种,对拓宽高粱加工利用途径和推动高粱食用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全高粱面海绵蛋糕加工为目标,以晋白糯1号食用高粱新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冗余分析(RDA)+相关分析筛选海绵蛋糕品质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CCD设计,从原料配方、打发参数、烘焙参数优化3个方面开展了全高粱面海绵蛋糕加工工艺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12个不同类型(11个高粱品种的面粉与蛋糕粉)海绵蛋糕的感官品质和葡萄糖释放特性差异。[结果]高粱面粉添加量、鸡蛋添加量、SP蛋糕油添加量、三级打发速度、三级打发时间、烘焙温度、烘焙时间是影响晋白糯1号全高粱面海绵蛋糕加工品质的关键因素;全高粱面海绵蛋糕的优选加工工艺为“高粱面粉112.88 g、鸡蛋216.83 g、SP蛋糕油7.18 g、木糖醇50 g、植物油8 g、一级打发转速80 r/min、二级打发转速160 r/min、三级打发转速220 r/min、一级打发时间30 s、二级打发时间60 s、三级打发时间133 s、烘焙温度198℃、烘焙时间14.5 min”;晋白糯1号全高粱面海绵蛋糕的升糖指数(GI)为52.14,品尝感官评分为93.67,明显优于其它品种。[结论]晋白糯1号食用高粱新品种在全高粱面低GI海绵蛋糕产品开发中具有明显应用优势,可为高粱基烘焙产品开发提供优质原料;全高粱面海绵蛋糕加工工艺的建立,拓宽了高粱加工利用途径。

    2025年04期 v.45 12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饭碗多杂色,粮仓更稳固!

    <正>~~

    2025年04期 v.4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1.《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唯物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主要刊登农、林、牧等涉农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反映最新科研动态。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2.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自负。3.来稿要求:文稿应符合我刊办刊方向,论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文献无误,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文稿中的术语、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量和单位必须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每篇文章字数8000字以上为宜。4.论文格式(模板见我刊网站http://zrkx.sxau.edu.cn)5.重点栏目:(1)农学·方法 方法导向型论文(Method-mongering papers),描述一种研究方法,目的是使这种研究

    2025年04期 v.45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西省后稷实验室简介

    <正>成立山西省后稷实验室(山西省杂粮生物育种实验室)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山西农业“特”“优”发展和践行“大食物观”理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实验室取名“后稷”是为了纪念中华农耕文明之始祖——后稷。史料记载,后稷出生于山西稷山,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实验室将发扬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后稷精神,充分利用山西杂粮种质资源禀赋,致力于杂粮生物育种原始创新与优异杂粮品种设计,大力推动“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施国家种业振兴、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战略。

    2025年04期 v.45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